南朝有哪些名人?南北朝时期有哪些文人?(南朝的著名历史人物)

历史 0 311

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被誉为“建安之杰”。

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阮籍 (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潘岳 (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左思 (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被誉为“太康之英”。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被誉为“元嘉之雄”。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基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与谢灵运同族,亦称小谢。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拿锋配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平 (今河北) 人。北朝北魏散文家。著《洛阳伽蓝记》,是与《水经注》、《齐民要术》齐名的北魏三部杰作之一。它以洛阳佛寺四十年的兴废为题,再现了历史时期的一个王朝,消指一座京城,乃至一种宗教的演变过程。

吴均 (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何逊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东周至南梁诗歌共769篇。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好多啊.

陶渊明、谢灵运,吴道子,顾恺之

北魏贾思勰:最早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北魏郦道元:地理专著《水经注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欢,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创建者,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父亲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汪乱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前秦开国君主苻洪的孙子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前秦国主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学者.字伯伦,顺阳人,范晔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刘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贫寒,贩履为业.谥武帝.

宋武帝 即刘裕.

寇谦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辅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称为“新天师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学家.东海郯人,精通天算之术,曾推算出圆周率为3.1428;坚持观察天象四十年,制成《元嘉历》,废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为子绍所杀.初谥宣武帝,改谥道武帝.

魏道武帝 即拓跋跬.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间奉诏注《三国志》,注文内容超出原书数倍,开注史新例.

王镇恶(373-418) 南朝宋将领.北海剧人,前秦王猛之孙.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明元帝时,拜天部大人,进爵白马公.

孔灵符 南朝宋官吏.会稽山阴人.历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杨尹等职.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灵州人.助刘裕受禅夺权,少帝时升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文帝时任左光禄大夫,身居宰辅.元嘉三年为文帝所杀.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辑有《傅光禄集》.

到彦之(?-433) 南朝宋将领.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时曾任护军将军.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文词显于当世,与谢灵运齐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颜光禄集》系明人辑本.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檀道济(?-436) 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人.官伍友至征南大将军、司空.遭忌被杀.

沈庆之(386-465) 南朝宋将领,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官至镇北大将军、侍中、太尉.曾公开指斥士族崇尚空谈.后为前废帝刘子业所杀.

王玄谟(388-468) 南朝宋将领,字彦德,太原祁人.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于官.

谢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陈郡阳夏人.少帝时领中书令,与徐羡之、徐亮共辅朝政.文帝时封建平郡公.后因谋反被杀.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续世基诗》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人.不勤著述,为人自负,好议人长短,曾陷害儒者陈奇,致奇遭族诛.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笃信佛教,著《教诫》二十余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学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学,常担笈负书,千里就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前后历五帝,身居要职五十余年.有《左氏解》、《公羊释》及《算术》三卷.皆佚,明人辑腔陵槐有《高令公集》.

张伟 北朝官吏.字仲业,太原中都人.通经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东将军,封建安公.

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塼,顺阳人.博涉经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后汉书》纪传九十篇,附以“论”、“赞”.梁刘昭补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并为作注,北宋时合刊行世.

刘义庆(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学家.京口人.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袭封临川王.著有《世说新语》八卷.梁刘孝标曾为注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释五经,制定《五寅元历》.以三朝元老受封为东郡公.

鲍照(405-466)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东海人.曾为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在凉州为乱军所杀.所作乐府诗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行路难》十八首.有《鲍参军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将领.字孝仁,河东解人.官至尚书令.

刘义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称为“元嘉之治”.小字车儿,生于京口,刘裕第三子.后为子劭所杀.谥文帝.

宋文帝 即刘义隆.

拓跋焘(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鲜卑族人.拓跋跬之孙.后来宦官宗爱所杀,谥太武帝.

魏太武帝 即拓跋焘.

戴法兴(414-465) 南朝宋权臣.会稽山阴人.前废帝时弄权卖势,民间有“法兴为真天子”之说.后被赐死.

臧绪荣(415-488) 南朝齐史学家.东莞莒人.自号被褐先生.屡征不仕,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卷,为唐初官修《晋书》之主要依据.

盖吴(418-446) 北魏关中人民起义首领.北地卢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称天台王,后改称秦地王.在作战中中矢负伤,为部下所杀.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陈郡阳夏人.顺帝时任中书监、司徒.后谋诛萧道成被杀.曾仿嵇康《高士传》,作《妙德先生传》以自喻.

萧道成(427-482) 南朝齐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绍伯,南兰陵人.废宋顺帝准,自立为帝,改国号齐.谥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富阳人.永明三年聚众起义,称帝,国号吴,改元兴平.后遭禁军镇压,被杀.

祖冲之(429-500)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人.博学多才,尤擅历数,首次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撰《缀术》六卷,唐朝国学定为数学课本.制定《大明历》,并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多种机械.精通音乐,涉猎儒道典籍,著《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佚.

禇渊(435-482) 南朝宋齐间大臣.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文帝婿.宋时任吏总尚书、尚书右仆射、中书令、护军将军等职,与袁粲共辅苍梧王.后助萧道成代宋建齐,封南康郡公,任尚书令.时人讥之无节操:“可邻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

沈约(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后以触怒受谴,忧郁而卒.首创“四声”之说,与谢朓等人开创“永明体”,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书》一百卷.另有《晋书》、《齐纪》、《四声谱》等,均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冯太后(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人.前后临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巩固了北魏王朝统治.谥文明太皇太后.

韦睿(442-520) 南朝梁将领.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卫将军、雍州刺史等职.晚年居家,以经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迁侍中、车骑将军,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赵郡人.曾于相州刺史任上,设计弹压广平豪强李波及子侄三十余人.后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齐官吏、诗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博学好诗文,嗜酒,辄饮七八斗.不乐世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其文工丽诙谐,诗以《白马篇》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李冲(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人,历任内秘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颇受冯太后、孝文帝倚重.曾主持营建洛阳新都.

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曾任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发展汉魏以来朴素唯物论观点,于天监六年发表著名的《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迷信说教.后坐徙广州,起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于官.

范云(451-503) 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阴人.范缜从弟.八岁能诗,兼善属文,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县侯.卒于任,诏赠侍中、卫将军.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诗四十余首,以《巫山高》、《别诗》较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齐间士族贵戚.字叔文,济阳考城人.宋文帝外孙,孝武帝女婿.历宋、齐两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齐梁间道教徒、医药学家.字通明,丹杨秣陵人.萧梁时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时有“山中宰相”之称.撰有《真诰》二十卷,被目为道教经典.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撰《本草经集注》,录药物七百多种.另有《肘后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将领.字子震,新野人.天监五年班师回朝,武帝设宴,即席分韵赋试.因武夫不得韵,固求之.武帝予“竞”、“病”二韵,立就一首:“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后迁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萧子良(460-494) 南朝齐宗室大臣.字云英,南兰陵人.齐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于建康广集才学之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四部要略》.后为太孙萧昭业所忌,忧惧病死.有《南齐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学者.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以善作表、奏、书、记著称,当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诰多出其手.与沈约并称“沈诗任笔”.藏书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为三大藏书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并《地记》、《杂传》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

谢朓(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世称“小谢”,以别于谢灵运.竟陵八友之一.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书礼部郎,后为徐孝嗣构陷,下狱死.所著诗文甚多,其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王肃(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导后裔.卒于扬州刺史任.

丘迟(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学家.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八岁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丘司空集》,《与陈伯之书》为其代表作.

萧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萧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兴元年自立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侯景作乱,智穷力竭,困饿而死.生前曾招纳文士,辨论佛、儒义蕴,议定“五礼”,合著《通史》.善音乐诗赋,均早散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谥武帝.

梁武帝 即萧衍.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学者.以字行.东海郯人.少好学,六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昌义之(?-523) 南朝梁将领.历阳乌江人.萧衍称帝后封永丰侯.曾任军功将军、南兖州刺史、左卫将军、北徐州刺史等职.平生不爱读书,所识不过十字.

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人.曾任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寻卒.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主张文学作品既应有“风骨”,也要有“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人.少好学,博览奇书.历任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所撰《水经注》四十卷,详记水道千余条,旁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齐文学家.字元长,琅邪临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书丞、宁朔将军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为当世称诵.精通声律,与沈约共创“永明体”.后因宫廷斗争死于狱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宁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太和十四年亲政后,整饬吏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汉服代鲜卑服、以汉语代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并严厉镇压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经改革,加强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谥孝文帝.

拓跋宏 即元宏.

魏孝文帝 即元宏.

茹法亮 南朝齐权臣.吴兴武康人.曾出家为道士.宋齐间揽权自重,势倾内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寿,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阳王.宣武帝时阴谋举兵反叛被杀.

杨大眼 北魏将领.武都人.以勇武著称.明帝时为荆州刺史,卒于任.

钟嵘(469-518) 南朝齐梁间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所撰《诗品》,品评汉魏以来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为五言古诗作了总结.书中颇多独到见解,如反对堆砌典故、推敲声律、单纯追求形式的倾向,对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

陆厥(472-499) 南朝齐诗人.字韩卿,吴郡吴人.好属诗文,五言诗体裁尤为新奇.因父被杀悲恸而死.其文以《与沈约书》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散见于《文选》及《乐府诗集》.

萧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达,南兰陵人.梁武帝弟.封临川王.

崔鸿 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颇具史料价值.北宋时散佚,清人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撰《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综合整理农艺科学文献和汉以来北方农业生产实际经验,分农艺(包括精耕、轮作、育种、绿肥、土壤改良等)、园艺、畜牧、渔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杂说》部分系后人所补.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举兵起义,称秦王.不久病死,部属由四子莫折念生统领.

破六韩拔陵(?-525) 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众起义,改元真王.后遭北魏军夹击,下落不明,一说为乱兵所杀.

鲜于修礼(?-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丁零族,怀朔镇镇兵出身.泰昌二年举兵起义,建元鲁兴.后为混入义军的北魏宗室元洪业杀害.

胡琛(?-526)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举兵起义,被推为高平王.后为破六韩拔陵部属费律诱杀.

元琛 北魏宗室.字昙宝,孝文帝族弟.袭封河间王.贪暴聚敛,曾于高阳王元雍斗富.远求波斯名马,以银为槽,金为环锁,奢华甚于石崇、王恺.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首领.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统领部众,自称天子,国号秦.后为叛徒杜粲暗杀,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颖川王,后改封高阳王.生性奢侈豪华,一食至数万钱.后为尔朱荣所杀.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首领.又称吐斤落周.柔玄镇镇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义,沿用真王年号,后被葛荣所杀.

葛荣(?-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鲜卑族.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孝昌二年杀叛将元洪业,继领起义部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为尔朱荣契胡武装所杀.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河间人.建义元年于北海起义,自称汉王,年号天统.后兵败投降,被杀.

万俟丑奴(?-530)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匈奴族人.初为胡琛部属.琛死,代统其部众.建义元年自称天子,建元神兽.后兵败被杀.

阮孝绪(479-536)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陈留尉氏人.所撰《七录》,仿《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广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宣穆皇后刘氏,太武帝拓跋焘之父。

登国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天兴六年(403年),拜为相国、车骑大将军,封为齐王。 天赐六年,册立为太子。得知生母赐死后,悲坦信伤不已,游行出宫。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山燃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4、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让唯轮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5、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车儿,彭城绥舆里(今安徽萧县)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历任前将军、镇西将军等职,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义隆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