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搜救犬有什么作用?如何训练?
搜救犬
搜救犬是受到人们喜爱和赞扬的狗狗,因为他们很多时候可以挽回人类的生命或者财产。很多人也许也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只这样经过严格训练的狗狗,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搜救犬的应用范围和训练方法。
一、应该范围
搜救犬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在自然灾害现场搜索与救援失踪人,比如地震废墟,建筑物倒塌,雪崩,山上及水面等各种现场。根据救援环境又可分为山地救援和水上救援及陆地救援。搜救犬还要承担某些犯罪现场的搜索与救援工作。详细说来包括:
1.寻找在山里失踪的野营者、猎人、游客等;
2.寻找走失的精神病人;
3.寻找失踪儿童;
4.寻找和救援落水溺水者;
5.寻找可能埋有人的怀疑区域;
6.寻找埋有人的雪崩现场;
7.可能埋有人的倒塌建筑物现场;
8.辨认物品;(比如在某犯罪现场发现一件衣服,被怀疑为犯罪人丢下的,可让狗先闻一下,然后让狗指出哪个嫌犯和那件衣服有同样的味道)
9.辨认嫌犯用过的车辆,物品;
10.在火灾现场辨认人类的痕迹。
二、训练方法
搜救犬的基本训练科目包括:跟踪,即根据失踪者的气味跟踪寻找;区域搜索,即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让犬找寻人类,人可能是埋在地下或瓦砾堆中;尸体痕迹,即发现任何人类的痕迹,包括血迹,骨头,人体组织等;水上搜索,即在水下寻找和定位尸体的原发现地点;雪崩搜索,即寻找被雪崩埋在雪下的人类;自然灾害搜索,即在各种自然灾害现场寻找幸存者。
训练还包括搭乘直升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使狗能够适应各种交通工具。
搜救犬是怎样训练的
首先和犬建立密切亲和的关系,培养感情,这是为后面的训练打下基础,因此在训练时要亲身喂犬,适当增加散放次数,用温和的语调呼唤犬名,掌握犬的心理变化。
培养搜救犬的牢固衔取,与实战训练手段相结合,先思考后行动,先训练后总结,逗引给物,抛物送物,先培养固定的物品,再进行变化,要先采取诱导其行为,不行再强迫。
先将衔取训练好后再训练衔取与搜索相结合,当衔取物品与搜索相结合时犬对搜救条件反射形成的快又牢固,犬的搜救的目的就是为了所取物品产生兴奋度。
再与现场使用结合,设计比较复杂的类似于灾难现场的搜救环境进行训练,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训练,使犬的搜寻作业能力不断提高。
汶川地震唯一在世搜救犬14岁了,搜救犬是如何训练的呢?
首先是犬种的选择:搜救犬必须在灾区现场找到幸存者,依靠嗅觉和听觉。所以,当然在搜救犬中最常见的是猎犬,使用最广泛的是拉布拉多。中等大小的身体有利于在灾难的废墟中四处搜寻。原则上,太大或太小的狗很少被训练成救援犬,大型犬,比如纽芬兰犬,被广泛训练为救命犬。选拔完后回来就是要培训的。服从训练对任何目的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训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服从训练,这里就不解释了。完成服从训练后,正式进入搜救犬训练。四川地震震碎了无数人的家园,让世界更加意识到搜救犬的重要性。
搜救犬的训练通常需要1.5到3年的时间,其中包括大量实用的搜救训练。搜救犬的训练者也要同时参加很多训练,比如:使用卫星定位设备(GPS);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培训;使用地图和指南针;使用对讲机沟通技巧;野外生存;搜索和跟踪;安全乘坐直升机等。
训练搜救犬,犬的基本训练科目包括:追踪,即根据失踪人员的气味进行追踪搜寻;区域搜索,即让狗在特定区域找到人类,人可能被埋在地下或瓦砾中;尸体痕迹,即任何人体痕迹,包括血液、骨骼、人体组织等。水上搜寻,即在水下寻找并定位尸体的原始发现地点;雪崩搜索,即寻找被雪崩掩埋在雪下的人类;自然灾害搜索,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寻找幸存者。训练还包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比如直升机,让狗狗适应各种交通工具。搜救犬每30分钟休息10分钟,以保证工作质量。如今,搜救犬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搜救工作往往直接关系到拯救人类生命或财产,因此搜救犬(以下简称搜救犬)的工作意义重大。救援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50年。在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一个修道院里,一名僧侣训练了一只狗,并帮助营救了许多在山区遭受雪灾的人。这只狗成为历史上第一只救援犬。
搜救犬是如何训练的?
(一)培养消防搜救犬对废墟中带有血腥气味的物体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
训导员首先应确定好某一废墟,将带有血腥气味的两个物体分别投向20米以外的不同地点,暂停片刻后,向犬发出“搜”的口令并做出手势,引导犬逐一搜寻。当犬发现第一个物体后,立即对犬进行奖励(喂食),并继续指挥犬搜寻第二个物体,此项训练要反复进行几次。当犬能够按口令或手势主动搜寻带有血腥气味的物体后,可将二至三件粘有血迹的物品事先埋在废墟处,然后利用假送或投掷的方法,诱导犬前去搜寻,经反复训练后,使犬对“搜”的口令及手势形成条件反射。在训练中,可以将血直接滴在鞋、袜子、手套等物品上,这样能使犬容易发现,以后逐渐将血量减少,将物品改为纱布、毛巾等,降低血腥气味,提高搜寻难度。同时,要经常更换废墟场所,使隐藏部位有明有暗,难易结合。随着反射能力的逐渐提高,可以增大搜寻面积,加大人犬距离。使犬从发现物品后的扒、衔行为逐渐过渡到吠叫报警行为。同时要培养犬穿梭式搜寻的动力定型,先由助训员在废墟的不同地点埋藏带有血迹的物品,位置呈三角形、相互间距不少于30米,然后,训导员带犬到废墟边缘,将犬暂时拴系,并离开犬片刻,以形成藏物的假象,借以激发犬的兴奋性。接着,将犬牵往废墟搜索地段的中部,让犬嗅闻嗅源后,指挥犬先向右侧埋藏的第一个物品方向搜寻,搜获后及时奖励。并指挥犬向左侧第二个物品搜寻。搜获后,向右侧第三个物品处搜寻,直到搜到全部物品为止。如此训练不断反复,当犬达到根据指挥反复进行穿梭式搜索,并较快搜寻到不同废墟中埋藏的带血物品时,本阶段训练即完成。
(二)培养消防搜救犬搜索空角和吠叫报警能力。
在对废墟进行穿梭式搜寻训练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搜寻面积和范围,增加投放血迹物品的间距,以形成穿梭空间,给犬造成空搜的机会。训导员带犬到达训练场地附近嗅闻后,先指挥犬向没有物品的一侧搜寻,当犬搜到一定距离的空间后,再指挥犬改向另一侧投有物品的方向搜寻,搜到物品时进行奖励(喂食),以保持犬搜寻的兴奋性。搜寻初期,犬发现物品时均用前爪扒,训导员要及时令犬吠叫,培养犬发现目标后吠叫报警的能力,然后进行强化训练,直至搜寻完毕。在搜人训练时,大犬型如:德国牧羊犬、昆明犬、马林努阿犬等有时对助训员有进攻行为,训导员要及时禁止,并培养其吠叫报警能力。小型犬如:拉布拉多犬、史宾格犬等,搜到人后,通常与助训员玩耍,训导员要及时纠正并令其吠叫,以培养其报警能力。
(三)培养消防搜救犬现场作业能力。
在前两个阶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逐渐使搜寻废墟的范围扩大到1~2万平方米,并使环境条件接近实战要求,搜寻对象要结合恐怖事件造成建筑物倒塌及人员伤亡的各种预案进行。在搜寻的废墟内,设置摹拟血衣及用各种方式隐藏的“遇难者”,训练时间也由白天转入夜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携带搜救犬到各种废墟中进行搜寻演练,有计划的穿插未知“搜寻”训练,以锻炼训导员指挥和掌握犬进行作业的能力。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训练,使犬的搜寻作业能力不断提高。在复杂的废墟中搜寻时,要充分利用空气对流原理,从下风处开始搜寻,在面积较大的废墟中搜寻时,应从下向上搜寻,有时由于助训员掩埋的物品较深或时间较久,气味不易散发,则应在埋藏物品上方的泥土、土堆、砖石垛等处,用铁制棒插孔,深度为20~30厘米,然后令犬逐个嗅闻。如果搞未知训练,可在可疑处扎孔。因埋在废墟中的遇难者,多为受伤或死亡者,身体上通常附有血迹,血臭能使犬本能地产生强烈的探求和猎取反射,加之血液气味的挥发和血液的干湿度有关,因此可利用早晚的温差及露水、雾、霜、微雨或灭火后产生的湿潮等条件进行现场作业训练,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