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人都以为急诊就是一个快速、便捷的治疗场所,挂个急诊号,就可以加急看而无需排队。这不,在医院急诊室里,不乏感冒发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甚至因上班没时间、下班图方便就挂急诊的人比比皆是,不时还因为误解而闹出医患纠纷的。
不久前,台湾有位艺人正去机场乘飞机途中,突然觉得浑身发烫,四肢酸软,于是,赶紧吩咐出租车掉头,奔赴医院急诊科。
然而,当他挂完号,推开急诊科大门,内心一下崩溃了:候诊的急诊患者队伍好长好长。
1小时后,这位艺人凑到医生面前问:“我要赶飞机,能不能快点啊?”
急诊医生回应:到底是“你很急”,还是“病很急”?
该艺人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暴怒,退挂号费走人了。
最后,该艺人将整个过程发到社交网络上,并大肆吐槽医院和急诊医生,引来一片围观和争议。
万万没想到,没过几个小时,台湾某医院的一个急诊医生就在网上作出澄清:如果等了2个小时,你没昏过去、血压没掉、没喘、也没冒冷汗,真心觉得你可以回去洗洗睡。急诊的“急迫度”并不会因为名人而做出优先的照顾。于是,先前被误导的网友给了“10+”的赞。
类似的事例在各地各大医院急诊室里也并不少见,不仅有普通患者,也有明星名人。原因就是很多人并不明白急诊的含义,不知道哪些病必须看急诊,更不知道如何看急诊。为此,记者在日前举行的2016海上急诊科医师论坛暨上海市医师协会急诊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上采访了有关专家。
据专家介绍:
急诊的含义是指紧急救治和抢救,是针对危急重症的紧急治疗。它的存在保证了我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与日常普通门诊专科专治的优势不同,急诊的性质是“救急”,体现一个“快”字。
很多人并不知晓:
急诊并非依据“先来后到”次序诊疗,而是以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相应治疗,以确保人们在重病时的优先治疗权。
曾有调查显示:
在众多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当中,真正需要紧急帮助、需要提供急诊医疗服务者仅占急诊人群的10%~20%。而大多数患者总认为自己是最急、最重且最需要紧急帮助的人,这就使得急诊成了24小时的“方便门诊”。
那么,究竟有哪些患者必须要急诊呢?
患急性发热性疾病,体温一般在38℃(腋下)以上者,有的病人全身症状明显、有一定痛苦,体温虽然不到38℃也可以急诊处理;
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
各种急性出血患者;
各种急性炎症造成痛苦者;
昏迷患者;
严重高血压或血压剧烈波动者;
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患者;
急性泌尿道疾患、尿闭、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急腹症患者;
休克患者;
癫痫发作者;
急性外伤、烧伤者;
急性中毒、意外事故(电击、溺水、自缢等)患者。
通常情况下,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意外伤害,如车祸等,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要去急诊救治。当一些生命体征如神志、呼吸和脉搏这三大指标发生改变时,也需要到急诊治疗。
如果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呼吸困难,以及呼吸突然变得缓慢或者急促,脉搏突然变得很快且伴有心悸或变得很慢甚至摸不到脉搏,这些情况都必须马上到医院急诊科求治。
需要强调的是:
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的胸闷、心悸、胸痛、背痛、憋气、气短等症状,持续数分钟不缓解;
原有已知的心脏疾病、原有症状加重或新出现胸闷、憋气、心悸或发作性头晕、黑曚、晕厥等症状;
明显的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均需到医院急诊就诊,以明确是否出现心脏急性情况。
此外,视线出现模糊、伤口出血不止、不明原因的便血、咳血和吐血等严重症状,都需要尽快治疗。
专家透露:
挂急诊号时,急诊室预检台的护士会对患者进行预检,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将患者分为4个等级:
Ⅰ级濒危,立即抢救;
Ⅱ级危重,需监护并在半小时进行救治;
Ⅲ级急症,在1~2小时内救治;
Ⅳ级非急症,等候治疗。然后,将患者分流到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等不同的专科急诊医生那里进行相应诊治。
如果患者病情危急,就会被立即送入抢救室,召集专家会诊或紧急手术救治。
特别提醒大家:
虽然急诊救治非常快捷,可现在有的人为了节约时间,诸如感冒之类的小病也会到急诊就诊,这样不仅占用了急诊通道,也会影响真正有急诊需要的患者就诊。
所以,慢性病患者及病情不紧迫、不严重的患者最好去日常普通专科门诊就医。
此外,当你遇见急救医生正在抢救患者时,请耐心等待一会儿,给医生一些时间,也给重危患者一些时间。
————————END————————
素材来自健康上海12320
郑州卫生监督编辑配图发布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