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智退突厥救出隋炀帝(李世民智退突厥救出隋炀帝的故事)

历史 0 106

唐朝故事-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故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 甘肃 省 临洮 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138] 唐朝 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简桥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拦辩猛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626年灶消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 社会 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 ),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什么是智退突厥?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足智多谋。他16岁那年,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放进汾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马上应募,在将军云定兴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对云定兴说:“突厥人敢围困我们的皇帝,就因为外边没兵马救援,现在应该派备迟人在几十里外虚张旗帜,让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旗帜,夜里听到鼓声不断,他们肯定会认为救援大军赶到了,这样不伤一兵一卒就可化解了雁门之围。如物顷果不这样的话,等到突厥了解了我们的底细,前来阻击,那么鹿死谁手就难以预料了。”罩滚陆

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计策,率兵到达崞县。突厥侦察兵看见周围几十里旗帜飘扬,军队来往不断,急忙把情况报告给了可汗。突厥可汗说:“这肯定是隋军的大队救兵赶到了。”

于是他们就赶忙撤兵了。

隋炀帝巡游长城时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在雁门,李渊为何要派二儿子李世民去救驾呢?

隋炀帝巡游长城,被突厥可汗围困在雁门。实际上,这是干掉杨广的绝佳机会,但李渊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反而让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去救他。在那个时候,李渊父子桥或型正好在山西讨贼,次子李世民年方十六岁,得到命令后,前来救驾。

史书记载:“大业末,炀帝于雁门为突厥所围,太宗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旧唐书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团游上》

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10万骑围困于雁门,隋炀帝先是求助于义成公主,义成公主捎信以敏猜求援军。 李世民当时在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当营将,受李渊的命令率军前去救驾。收到义成公主告急文书的始毕可汗本就忧虑北方后院之乱,再加上听说隋朝救援大军已经兵临城下,知道继续围困依然不可能了,于是下令全军撤退。

有人可能会问李渊为什么这样做,事实上,李渊之所以选择救驾,首先是因为当时的隋炀帝对李渊也多有猜疑,这样一来,反而打消了隋炀帝的猜疑。第二,当时李渊还没有下定决心反对隋朝,还在观望态度。而且也不必要现在就动手,等到乱的时候再反,反而会更容易。第三,突厥人其实在援军到来之前就萌生退意了,认为没有必要做到这一步。如果事前没有撤退一些人,怎么可能援军一来,突厥军队就逃跑了,还逃跑的这么快。

李世民使用了什么计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雁门键氏计退突厥

当时,大哥虚岁29岁,二弟18岁,当然是以大哥为主。二弟只是跟随、听从大哥,没有突出表现。

隋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李世民献计退突厥,失败。这也算是战绩吧!

当时隋炀帝巡视雁门郡,东突厥突然袭击,包围了雁门郡。八月二十四日,隋炀帝下诏,各地的隋军来救驾。李世民在隋将云定兴的手下当差。他向云定兴献计:“我们去救援陛下,但我们的兵力太少,不能直接动武。要虚张旗帜,夜里击鼓,让突厥误以为我们的大队援军到来,吓跑他。”云定兴采纳了。

然后,《旧唐租谨书•太宗本纪》说:“师次崞(读音:锅)县,突厥候骑驰告始毕曰: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

显示李世民的计策吓跑了突厥,救了隋炀帝。《新唐书》的说法相同。所以,后人都赞扬,李世民是少弊亮基年英才,他当时年仅十六虚岁。但《资治通鉴 隋纪六》的说法不同。

它也记录了李世民的计策,但没说此计成功了,直接结束了一整段,换了一段来说明,突厥退兵的真正原因:

帝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始毕解围去。”

是因为隋炀帝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以前隋朝和亲,把公主嫁给始毕可汗)求救,公主派人告诉始毕说:“北部边境告急。”这时东都和各郡的援兵也都到达忻口。九月十五日,所以始毕可汗解围退走。

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如何?

李世民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相当了不起,完全配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有很强的治国能力,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之下创造了史上闻名的“贞观之治”,实际上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毫不逊色政治能力,可以这么说,在隋末唐初军功最高的就是李世民,他的军事能力超过了徐茂公、李孝恭、苏定方等名将,跟“李卫公”李靖在伯仲之间!

天可汗李世民

提到兵书我们都能想到《孙子兵法》,唐朝杰出军事家李靖也写过一本兵书,这本兵书叫《李卫公问对》,李靖写的兵书跟李世民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因为“问对”的意思指的是一问一答,《李卫公问对》记载的就是李世民跟李靖的军事思想交流,所以准确的说这本兵书的作者是两个人,一个是李靖另一个是李世民,亩仔都能作传世兵书了军事能力能不强吗?

李世民临机果断击败霍邑守将宋老生

军事能力强不强要看打过哪些胜仗,李世民和李建成曾经共同作袜祥战攻打霍邑,李建成率先发起进攻用骑兵冲击宋老生,但是在冲锋过程当中李建成坠马,所率军队也出现败势,此时的李世民并没有选择直接救援李建成,而是用“围魏救赵”的方式猛攻宋老生侧翼,最终击溃宋老生大军。这段故事很多人没看过,可能认为这是杜撰出来的,这里要说的是所有举例论证都有出处,李世民击败宋老生的战役记载在《李卫公问对》中。

唐国强扮演唐太宗

李世民击败宋老生显示出出作战告耐搏果敢的特点,击败宋金刚更显示出李世民有超乎寻常的见识!李世民一夜行军200里追击宋金刚,当时有将领对李世民说“穷寇莫追”,而李世民却说出这么一段话:

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

李世民并没有拘泥于“穷寇莫追”这句死道理,而是根据敌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重心离沮”这句话点出了李世民为何对宋金刚穷追猛打,因为他判断出来对方将领以及兵卒已经崩溃了,所以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年轻演员扮演唐太宗

一般不会把李世民当成军事家看待,因为他的职业是“皇帝”,而且他这个皇帝又当得太出色了,所以掩盖了他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的光芒!

李世民是怎样虚张声势的救隋炀帝的?有何隐情?

隋炀帝好巡游,出巡江南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去巡视塞北。突厥国始毕可汗早就想夺取大隋天下,今见隋炀帝送上门来,心中大喜,秘密调兵数十万,把隋炀帝困在雁门关,驱兵猛攻。隋炀帝的御林军都是些能征惯战之士,在这个节骨眼上,当然拼死护驾。敌人攻了几次都没得手,于是把隋炀帝及御林军团团围住,妄图饿死他们,使隋军不战自灭。隋炀帝派兵左冲右突,想突围出去,可无论如何也突不出去。派人送信请救兵,信也送不出去。最后,只好把求救诏书刻在一块木板上,放在河里顺水漂去,希望有人拾到,好则神有救兵来救驾。

木板漂到下游,果然被人拾到,送到官府,转到太原留守李渊之子李世民手中。李世民那年才16岁,却已是个上过战场的猛渗将军了。他听到皇上有难,也顾不上召集更多的军队,就带领自己手下的几万人向雁门关进发。

离雁门关不远了,副将云定兴说:突厥兵有几十万,咱们只有几万人,这仗怎么打呢?李世民说:硬拼是不行。突厥兵围得严严的,以为送不出消息去,不会来救兵。

咱们就来个虚张声势,把队伍分成几股,每股多打旗帜,拉长队伍,高举大旗,鸣鼓进军,把敌人吓跑。

于是把队伍分成数股,一时间皆举大旗,击鼓行进。

始毕可汗紧围了数十天,琢磨着城中粮草快光了,正准备发起总攻时,忽听探马来报,孙知亏说中原大军已分数股从关内杀来。忙爬上山头观望,只见多路军旗招展,婉蜒数十里,鼓声、呐喊声隐约可听到,正向雁门关包抄而来。

看那军旗,每股军队至少数十万。始毕可汗大惊,急忙指挥速速退兵,窜回大漠。隋炀帝的围自然就解了。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